双窑
双窑又名“双洞”,因南北并列的两座石窟共用一个窟沿覆盖而得名。北洞又称“八仙洞”。南面的窟龛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内,所以又称“千佛洞”。
南洞
北洞
南洞与北洞的洞窟风格
南洞:南北两壁各雕千佛,正壁五尊造像,本尊弥勒佛。
北洞: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,本尊为释迦牟尼。南壁和北壁一样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。
双窑平面图
在这双窑的内室里,南北两个洞窟分别以弥勒佛以及释迦牟尼为本尊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佛教题材,何以会居于同一屋檐下,合为一个单元?而今天,经过专家对双窟开凿历史的不断考证,“双窟之谜”也慢慢被揭开。
说起“双窟之谜”,要先来讲讲唐高宗、武则天二圣临朝的历史背景。
唐高宗永徽六年(公元655年),武则天被立为皇后,显庆五年(公元660年),因高宗风眩头痛,武则天代为处理政事,在《旧唐书·则天本纪》中曾记载:“文武百官上表陈奏,皆由天后详阅批奏,在武则天辅政的数十年间,威望与帝无异,并称为‘二圣’”。
双窑
龙门石窟的“双窑”,大致开凿于唐高宗龙朔、乾封年间(公元661-668年),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。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“三世佛”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,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。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,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。双窑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题材,玄妙就在于此了。
双窑的艺术价值
双窑是一组中型洞窟,在龙门唐代石窟中是重要的一环,它把自贞观至龙朔以来的初唐风格作了总结,它是龙门初唐第一个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。该窟的造像形式无疑给更加宏大、更加辉煌的大卢舍那像龛和万佛洞以艺术借鉴。可以说,双窟为武则天开创的武周时期雕刻艺术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。
揭秘了“双窟之迷”,龙门石窟与武则天还有着更多的渊源
奉先寺开凿武则天捐献脂粉钱两万贯
凿与武周时期却未完工的摩崖三佛龛
创造寺坛佳话的“香山赋诗夺锦袍”
想了解更多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,
探秘龙门故事,
走进龙门石窟,开启一场文化之旅吧